“髦”字典解释 
					 
					 
					
					
						
							
								 
								拼音 “máo” 髦组词 
								
								髦徒  [máo tú] 犹髦士。 髦英  [máo yīng] 英俊之士。 髦马  [máo mǎ] 1.鬃毛不加修剪的马。 2.足四节都长毛的马。 髦髫  [máo tiáo] 犹老幼。髦,通“耄”。 髦耋  [máo dié] 高年长寿。髦,通“耄”。 髦硕  [máo shuò] 才俊贤能之士。 髦蔽  [máo bì] 年老而蔽塞。髦,通“耄”。 髦蛮  [máo mán] 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髦倪  [máo ní] 犹旄倪。老幼。髦,通“旄”。 髦儁  [máo jùn] 见“髦俊”。 髦节  [máo jié] 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旄”。 髦儿戏  [máo ér xì] 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清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于京沪等地,多演唱京剧。清裕德菱《梨园佳话.馀论.女伶》:“女剧沪上谓之髦儿戏。髦﹐盖髻也。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称﹐非时彦之谓也。”一说﹐原称“毛儿戏”。因创始班主名李毛儿﹐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雅琴﹞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当日演唱。”张友鹤校注:“一种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据前人考证﹐髦儿本作毛儿﹐因创始的班主为李毛儿而得名。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调;后来也在戏院演出﹐大部唱京戏﹐小部唱梆子。”一说因演员年 髦民  [máo mín] 古传说中的毛民国。其人身上长有长毛。髦,通“毛”。 髦子  [máo zǐ] 幼童。 髦牛  [máo niú] 即牦牛。髦,通“牦”。 髦发  [máo fà] 头发。髦,通“毛”。 髦儿戏子  [máo ér xì zǐ] 指髦儿戏的演员。 髦头  [máo tóu] 1.古代帝王大驾出宫时,武士披发前驱者。始置于秦,汉﹑魏﹑晋因之。 2.指帝王仪仗中前驱者之冠服。 3.引申为先驱者。 4.昴星的别名。 髦尾  [máo wěi] 1.马鬃和马尾。 2.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假发辫。 髦期  [máo qī] 暮年,衰老之年。髦,通“耄”。 髦俊  [máo jùn] 1.亦作“髦隽”。亦作“髦儁”。 2.才智杰出之士。 髦儿班  [máo ér bān] 旧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剧团。 髦隽  [máo jùn] 见“髦俊”。 髦峤  [máo qiáo] 指英俊高尚之士。  
								
								追时髦  [zhuī shí máo] 犹言赶时髦。 朱髦  [zhū máo] 古时骏马名。 云髦  [yún máo] 1.亦作“云旄”。 2.大旗。因其高﹐故称。 哲髦  [zhé máo] 指才俊贤能之士。 英髦  [yīng máo] 1.亦作“英旄”。 2.俊秀杰出的人。 秀髦  [xiù máo] 优异杰出之士。 香髦  [xiāng máo] 即香狸。 贤髦  [xián máo] 贤能杰出的人。 童髦  [tóng máo] 指儿童时期。 时髦  [shí máo] 新颖符合时势潮流:衣服很时髦|赶时髦。  白髦  [bái máo] 见“白眊”。 昏髦  [hūn máo] 见“昏耄”。 节髦  [jié máo] 犹节旄。 巨髦  [jù máo] 指英俊杰出之士。 儁髦  [jùn máo] 指柔美细长的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后多用以指才能出众的人。 俊髦  [jùn máo] 才智杰出之士。 才智杰出之士 髡髦  [kūn máo] 幼年。 两髦  [liǎng máo] 古代一种儿童发式,发分垂两边至眉,谓之“两髦”。 蛮髦  [mán máo] 犹蛮夷。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丱髦  [guàn máo] 童年的发式。 钜髦  [jù máo] 指英俊杰出之士。  
								
								 
								
								弁髦法纪  [biàn máo fǎ jì] 弁:黑布帽子;髦:儿童眉际的垂发;弁髦:蔑视,抛弃。指蔑视抛弃法令和纪律。 赶时髦  [gǎn shí máo] 采用时兴的方式或时髦的款式,指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迎合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弃如弁髦  [qì rú biàn máo] 弁:黑布冠;髦:垂发。古时贵族子弟行加冠礼,先用黑布冠把垂发束好,三次加冠后就丢弃不用了。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无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