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í” 皮组词
								
								- 皮鞭 [pí biān]皮革制的鞭子。 
- 皮肤 [pí fū]身体最外面的部分。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正常的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感觉作用,调节体温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以及代谢和吸收作用。 
- 皮尺 [pí chǐ]用漆布等做的卷尺。 用漆布等做的卷尺 
- 皮黄 [pí huáng]“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并称。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皮黄”。参见“西皮”﹑“二黄”。 
- 皮傅 [pí fù]凭着一知半解浅薄的认识附会。 
- 皮婚 [pí hūn]欧洲风俗称结婚十二周年为“皮婚”。 
- 皮袋 [pí dài]皮制的袋。借喻人畜的躯体。犹言臭皮囊。 皮制的口袋。常比作人畜的躯体,也称“皮囊” 
- 皮货 [pí huò]毛皮货物的总称。 毛皮货物的总称 
- 皮干 [pí gàn]皮和骨。一说即皮革。 
- 皮筏 [pí fá]亦称“浑脱”。用羊皮制成的充气的浮具。是黄河上游兰州、西宁一带的传统水运工具。将整张羊皮加工处理后缝制成袋,再充气成为皮囊,再以十几只或数百只皮囊纵横排列,上用坚硬木架绑扎而成。可载重数百千克至数十吨。轻便、不怕碰撞,适用于流急、礁多、滩浅的河道。 用牛羊皮缝制成的筏子 
- 皮簧 [pí huáng]即皮黄。 
- 皮革 [pí gé]1.带毛的兽皮和去毛的兽皮。 2.指用牛﹑羊﹑猪等动物的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韧和透气等性能﹐广泛用于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 3.人体的皮肤。 经鞣制、硝制或用别的处理方法给皮以抵抗腐败作用,而当干燥时则比较软和柔顺的动物皮 
- 皮带 [pí dài]1.用皮革制的带子。特指腰带。 2.指轮胎的内胎。 
- 皮疹 [pí zhěn]皮肤表面成片皮现的各种小疙瘩。麻疹、猩红热等都有皮疹出现。 
- 皮实 [pí shi]指器物坚固耐用。也指身体强健结实。 
- 皮匠 [pí jiang]1.制造皮革或缝制皮裘的手工业者。 2.旧称制鞋或修补鞋的工匠。 
- 皮条 [pí tiáo]杂技节目。形成于清代。最初为用三根长竿搭成三角架,架端垂几根皮带,演员手握皮带腾身做各种惊险动作。后在舞台上表演,皮带从相应装置上垂下。今“绸吊”、“吊环”等高空杂技,即由此发展而成。 
- 皮肉 [pí ròu]皮肤和肌肉;皮肤。 皮肤和血肉,借指肉体难道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吗 
- 皮囊 [pí náng]1.皮制的袋。 2.借喻人畜的躯体。 皮袋,佛教比喻人体驱壳臭皮囊纵然生得好皮囊,腹为原来草莽。——《红楼梦》 
- 皮子 [pí zi]1.表面。 2.包或裹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3.皮革或皮毛的统称。 皮革或毛皮;表皮 
- 皮裘 [pí qiú]毛皮的衣服。 
- 皮箱 [pí xiāng]用皮革制成的箱箧。 
- 皮袍 [pí páo]毛皮制的长袍。 用毛皮做里儿的中式长衣 
- 皮张 [pí zhāng]做制革原料用的兽皮。 做制革原料用的兽皮 
- 皮纸 [pí zhǐ]1.用皮做的纸。佛教传说如来修菩萨行﹐曾剥皮为纸﹐拆骨为笔以书写经典。 2.用桑树皮﹑楮树皮等制成的一种坚韧的纸。 用桑树皮、楮树皮或笋壳等制成的一种坚韧的纸,供制造雨伞等用 
- 皮棉 [pí mián]籽棉经轧棉机加工去除棉籽后所得的棉纤维。主要供棉纺厂作纺纱原料用。 轧出种子后还没有进一步加工的棉花纤维 
- 皮膜 [pí mó]指像膜的薄皮。 
- 皮衣 [pí yī]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 皮面 [pí miàn]1.刀割面皮。 2.浮皮;表面。 表皮;表面 
- 皮胶 [pí jiāo]用动物皮熬成的黏性物质。 
- 皮炎 [pí yán]皮肤的炎症,典型症状为发红、肿胀、渗液、结痂或脱屑。 皮肤的炎症,典型症状为发红、肿胀、渗液、结痂或脱屑 
- 皮相 [pí xiàng]表面的;肤浅:皮相之论,不足为据。 
- 皮脂 [pí zhī]由皮脂腺分泌的物质。 由皮脂腺分泌的物质 
- 皮具 [pí jù]皮革制做的用品,如皮包、皮夹子、皮带等。 
- 皮壳 [pí ké]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喻指表面的东西。 
- 皮鞋 [pí xié]用皮革做的鞋。 用皮、革等做成的鞋牛皮鞋 
- 皮靴 [pí xuē]用软皮做的长筒皮鞋。 用皮革做的靴子 
- 皮板 [pí bǎn]紧接皮下的肉质:紧接皮下包被整个躯体的一层薄而坚韧的膜,由浅筋膜多少混杂些脂肪组织组成。 紧接皮下的肉质;紧接皮下包被整个躯体的一层薄而坚韧的膜,由浅筋膜多少混杂些脂肪组织组成 
- 皮脸 [pí liǎn]1.形容不知羞耻。 2.顽皮。 
- 皮癣 [pí xuǎn]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盖有白色鳞屑的局限性红斑。 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盖有白色鳞屑的局限性红斑 
- 皮下 [pí xià]1.生活于皮肤之下。 
- 皮猴 [pí hóu]有两层意思:1。形容小孩顽皮,2。泛指橡胶做的软玩具。 
- 子皮 [zǐ pí]鸱夷子皮的省称。范蠡之号。春秋时楚人,曾为越大夫,助越灭吴。后至陶经商致富,又称陶朱公。 
- 竹皮 [zhú pí]指笋壳。即箨。竹初生时的外壳。 
- 植皮 [zhí pí]移植皮肤。 
- 真皮 [zhēn pí]皮肤中层的感觉血管内层。 皮肤中层的感觉血管内层 
- 榆皮 [yú pí]榆树皮。可食,可入药。 
- 鱼皮 [yú pí]1.鱼的皮。古人或用以制衣饰等。 2.特指鲨鱼皮的干制品。供食用。 
- 硬皮 [yìng pí]1.增厚变硬的一块皮肤。2.一般石质的或者穿孔体珊瑚骨骼的硬组织。 
- 油皮 [yóu pí]皮肤的表层。 
- 眼皮 [yǎn pí]1.眼睛周围能开闭的皮。 2.犹眼界。 眼睑的通称在敌人的眼皮下活动 
- 心皮 [xīn pí]花的雌蕊的组成部分。 一个雌蕊可由一个、两个或几个心皮组成。 
- 削皮 [xiāo pí]用刀斜切  皮。 用刀斜切  皮 
- 虾皮 [xiā pí]以毛虾为原料﹐不去壳﹐经煮熟后晒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我国沿海均有出产。 以毛虾为原料,不去壳,经煮熟后晒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 
- 橡皮 [xiàng pí]1.硫化橡胶的通称。 2.以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文具,能擦掉石墨或墨水的痕迹。 
- 顽皮 [wán pí]1.坚硬的表皮。 2.厚而坚的皮囊。指人的躯壳。 3.形容坚韧。 4.形容人的性情刁顽,无赖。 5.调皮,爱玩闹。 6.指调皮的人。 
- 头皮 [tóu pí]1.指脑袋。 2.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 3.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 4.犹情面,面子。 
- 玩皮 [wán pí]犹顽皮,调皮。 
- 松皮 [sōng pí]松树皮。古时经制作,可为菜,亦可入药。金朱弁有《北人以松皮为菜予初不知味虞侍郎分饷一小把因饭素授厨人与园蔬杂进珍美可喜》诗。 
- 蜕皮 [tuì pí]1.许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生长期间脱去旧表皮长出新表皮的过程。 2.表皮脱落。 
- 书皮 [shū pí]1.用厚纸﹑布﹑绢﹑皮等做成的书籍的最外面的一层。线装书可在上面贴书签;新式装订的书刊一般是把书名﹑作者姓名等印在上面。 2.为保护书,在书籍最外面再包上的一层纸或布。 
- 树皮 [shù pí]树的表皮。 
- 熟皮 [shú pí]加工过的皮革。 
- 臊皮 [sào pí]戏弄;乱开玩笑。 
- 砂皮 [shā pí]擦火柴用的粗糙砂面。 擦火柴用的粗糙砂面 
- 肉皮 [ròu pí]1.人的皮肤。 2.指猪肉皮。 
- 扒皮 [bā pí]喻残酷剥削。 
- 白皮 [bái pí]1.白色的皮。 2.鸦片烟土的一种。 
- 表皮 [biǎo pí]①人和动物皮肤的外层。由胚胎时期外胚层形成。具有抗摩擦和抗损伤的作用。②植物初生组织表面的细胞层。一般由单层、无色而扁平的活细胞构成。它是植物体和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外层细胞。 动物体和植物体的最表面被覆层 
- 剥皮 [bāo pí]1.剥去外皮。 2.称凶狠的剥削者。 3.詈词。犹言该死的,该杀的。 
- 草皮 [cǎo pí]连带薄薄的一层泥土铲下来的草,可用来铺设草坪或防护堤岸,也可做肥料。 连泥带土铲下来的草,用来绿化铺草坪或沤作农家肥 
- 扯皮 [chě pí]毫无必要地争论;推诿:经常扯皮会伤感情|没完没了地扯皮,把事情都耽误了。 
- 陈皮 [chén pí]指晒干了的橘子皮或橙子皮,中医药有健胃、镇咳、止呕等作用。 指晒干了的橘子皮或橙子皮,中医药有健胃、镇咳、止呕等作用 
- 橙皮 [chéng pí]橙子皮,可入药。 
- 单皮 [dān pí]打击乐器名。因系单面蒙皮,故名。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中用以指挥其它乐器,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 
- 貂皮 [diāo pí]貂的毛皮。 貂的毛皮或生皮 
- 地皮 [dì pí]1.地的表面。 2.指土地。 3.比喻民财。与“卷”﹑“刮”等连用,比喻搜刮民财。 4.特指供建筑用的土地。 
- 调皮 [tiáo pí]1.戏弄﹔嘲弄。 2.机灵﹐狡黠。 3.不驯顺﹐难对付。 4.耍小聪明﹔耍花招。 5.顽皮。 
- 掉皮 [diào pí]调皮,顽皮。 
- 麸皮 [fū pí]即麸子。 即麸子 
- 翻皮 [fān pí]翻毛。 
- 腐皮 [fǔ pí]1.豆腐衣。 2.指形容如豆腐皮之物。 
- 羔皮 [gāo pí]小羊、小鹿等的毛皮。 
- 瓜皮 [guā pí]1.见“瓜皮船”。 2.见“瓜皮帽”。 
- 红皮 [hóng pí]药材名。即陈皮。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橘》。 
- 画皮 [huà pí]传说中妖怪伪装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可以取下来描画(见于《聊斋志异 .画皮》)。比喻掩盖狰狞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 
- 虎皮 [hǔ pí]1.老虎的皮。 2.讲席的代称。语出《宋史.道学传一.张载》:“﹝张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3.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种假象。 4.冠名。 5.荔枝的一种。 
- 黄皮 [huáng pí]见“黄皮果”。 一种亚洲乔木( Clausena lansium )(芸香科 Rutaceae );亦指黄皮的果实,其大小如葡萄,具坚硬的果皮 
- 鸡皮 [jī pí]比喻老年人起皱的皮肤。 北周 庾信《竹杖赋》:“鹤髮鸡皮,蓬头歷齿。”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六:“鸡皮尘屡积,齯齿食频填。”明 陈汝元《金莲记·湖赏》:“投至得貌惨鸡皮,有谁怜衣沾鹃泪。” 
- 麂皮 [jǐ pí]麂的毛皮,棕色,柔软,可以制革。麂的毛皮,棕色,柔软,可以制革 
- 胶皮 [jiāo pí]①硫化橡胶的通称。②〈方〉人力车 ②。 硫化橡皮的通称 
- 橘皮 [jú pí]橘子的皮。可入药。 
- 赖皮 [lài pí]①无赖的作风和行为:耍赖皮。②耍无赖:别在这儿赖皮了,快走吧! 
- 脸皮 [liǎn pí]①脸上的皮肤:白净脸皮ㄧ黑黄的脸皮。②指情面:撕不破脸皮。③指羞耻的心理,容易害羞叫脸皮薄,不容易害羞叫脸皮厚。 
- 麻皮 [má pí]1.麻经沤后剥下的皮。 2.称出天花或水痘后在脸上留下瘢痕的人。参见“麻子”。 
- 鹿皮 [lù pí]1.鹿的皮。古代用作酬宾的礼物。 2.见“鹿皮冠”。 
- 蒙皮 [méng pí]把…包起来或封起来,把…裹起来。 把…包起来或封起来,把…裹起来 
- 面皮 [miàn pí]1.脸上的皮肤。也指脸。 2.脸色。指脸上的表情。 3.面子;情面。 4.比喻假相,伪装。 5.指羞耻的心理。易害羞叫面皮薄,不易害羞叫面皮厚。 
- 木皮 [mù pí]树皮。 
- 泼皮 [pō pí]流氓;无赖: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 
- 牛皮 [niú pí]①多指已经鞣制的牛的皮。②比喻性韧:牛皮纸|牛皮糖。③说大话:吹牛皮。 
- 秦皮 [qín pí]小叶白蜡树的树皮,中医入药,有解热、镇痛等作用。 小叶白蜡树的树皮,中医入药,有解热、镇痛等作用 
- 墙皮 [qiáng pí]墙壁的外层。多以泥浆拌和稻草,涂墙壁外表而成。 
- 漆皮 [qī pí]器具表面涂漆的一层。 
- 桑皮 [sāng pí]桑树的皮。为造纸的原料。 
- 栓皮 [shuān pí]也称软木。栓皮栎等树皮的木栓层。质轻而软,富于弹性,隔热﹑隔音﹑不透水﹑不透气﹑不导电﹑耐磨擦。可制救生圈﹑软木砖﹑隔音板﹑瓶塞等。 
- 蓝皮 [lán pí]底层涂饰完工之前的生皮。 底层涂饰完工之前的生皮 
- 泡皮 [pāo pí]那些说话做事不靠谱的人。  
- 收皮 [shōu pí]收皮的出处是可以追溯到赌博中玩番摊,“皮”是番摊的术语,可以理解为彩池、赌台等。 
- 板皮 [bǎn pí]沿原木外围锯下带有表皮的板块。 
- 澡皮 [zǎo pí]人洗澡撮不净后留下的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