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宣布独立


在79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0日(农历1945年9月15日),外蒙古宣布独立。

蒙古国

1924年5月13日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规定,苏俄政府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一部分。1945年2月苏、美、英3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同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附件规定:苏联将尊重外蒙古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中国国民党政府则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独立。

延伸阅读:蒙古,对中国的敌视超出了一般人想象。

延伸阅读:蒙古,对中国的敌视超出了一般人想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因为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对这个与中国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国,是那么无知,以至于国内有些人还在一厢情愿地谈论回归的可能。

而真实的情况是,蒙古人对中国可谓是恨入骨髓,又何谈投怀送抱呢?

蒙古人对中国人的不友好,由来已久。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人在蒙古,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到过蒙古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中蒙选手争夺射击金牌时,蒙古选手手枪出现问题,当时电视台主持人脱口而出,是不是中国人搞得鬼?一家大众媒体的主持人在毫无调查的情况下,口无遮拦,无疑是不负责任的。然而这“脱口秀”的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动因。

蒙古媒体在这种仇视中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往往将集于一点的事情,渲染成一个面。以至于中国大使馆不得不做一些公关工作,来维持中国在蒙古的形象。然而,如果当地报纸做了中国的正面报道以后,往往不久要再做对应的负面报道进行中和。由此可见其国内的读者的社情民意。蒙古的政党同样如此,在议会选举中,反华往往成为选举的政治筹码。在一个普选制国家,这至少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好恶。

2006年,中蒙关系遭遇了一次波折。

只因这一年是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前中国驻蒙大使高树茂出于淡化历史、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考虑,说出了 “成吉思汗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既然我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就要共同发展”的话,结果被蒙古媒体列为最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之一,说这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中国人对蒙古特殊的情感,全因我们根深蒂固的“海棠叶”情节。而蒙古人对中国人的种种不友好,也起源于这片“海棠叶”。

不同的是,中国人对这片海棠叶充满向往,蒙古则充满厌恶。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中国将蒙古建国看作国家分裂与领土缺失,蒙古则看作是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他们是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彻底摆脱了中国将近300年的“殖民统治”。

“增信释疑20世纪90年代起流行于中国外交领域及媒体报道的术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蒙民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友好往来。

要了解蒙古人如何想,以及为什么这么想。应该从历史与现实个方面去探寻原因。

蒙古人这种史观的叙事范本,全部躺在它的国家博物馆里。

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市中心苏赫巴托广场西北的国家博物馆,共由10个分馆组成,记录了从匈奴王朝到蒙古国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通过展品的内容、陈列样式与展馆大小等细节,我们可以了解蒙古人对自己的历史,究竟是持怎样一种态度。

与中国民族大一统史观不同,蒙古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历时描写中,匈奴、鲜卑、柔然等称谓,更多用来指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却忽略了这些称谓也同时代表了与中原政权对等的国家。在蒙古国家博物馆的墙上,这一点被特别强调出来。按照时间顺序,蒙古国家博物馆在不同展厅里是这样叙述自己国家历史的:

匈奴帝国(3BC -1AD):从公元前300年开始,冒顿单于在中亚建立第一个帝国——匈奴。前198年汉朝承认了匈奴帝国的边界,它南到长城,北到贝加尔湖,西至塔城,东达朝鲜。公元1世纪,由于内部冲突与外部周边国家袭击,匈奴帝国灭亡。

鲜卑帝国(1ST AD -3RD):公元1世纪,鲜卑继匈奴统治了中亚,鲜卑王朝是由很多中亚的Proto-Mongolian(一说东胡后代)组成,他们和匈奴一样信奉萨满教。3世纪,鲜卑帝国分裂成许多小部落。

柔然帝国(402 AD -552):4世纪,东胡后代与杭爱山脉的游牧民族组成了柔然,其起源、历史、文化与蒙古人相近,在种族与文化上,他们被认为是蒙古人。

这三个帝国之后,展馆的陈列顺序分别为:突厥人建立的突厥帝国、蓝突厥帝国、维吾尔帝国及最后的蒙古帝国。接下来是:满族统治之下的蒙古、革命前夜的蒙古、共产主义时期的蒙古与民主化后的蒙古国。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博物馆,在看似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展品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向参观者证明自己国家民族的正统性与唯一性,蒙古国家博物馆也不例外。

蒙古国家博物馆展厅的历史排序,无疑是想告诉参观者,蒙古国是自古以来中亚各个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历史上各个帝国的统治者或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或与蒙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0多年来,中亚的居住者、建国者与统治者的后代,便是现在的蒙古人。

蒙古国家博物馆告诉人们的,并不只是蒙古人对国家正统的申述,还有他们对外来统治者的厌恶。满族或者中国,在这里被当成一个侵略者的角色,用来批判。

批判的武器,首先是展厅的展览方式;其次体现在展览内容上。

突厥王朝的展厅,是蒙古与代表土耳其政府的土耳其国际合作机构共建的,因为突厥帝国创立者的后裔,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按照这个共建逻辑,元清时代的展览部分,似乎应与中国政府共建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古人能坦然面对古代突厥人的统治,却无法坦然面对满族或者中国人的统治。这一点,第五展厅空间的狭小,似乎给了另外一个佐证。

照理说,从1636年清 军入关前征服内蒙开始算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有清一代对外蒙古统治将近300年,比起后来苏联70年的间接统治,要长出很多。但如果你到蒙古国家博 物馆就会发现,300年历史的第五展厅“满族统治下的蒙古”,不及“共产主义时期蒙古”展厅的三分之一,是10个展厅中空间最小的。

第五展厅展品的内容,只突出两个主题:军事与刑具。前者强调清朝对蒙古的军事征服;后者用图片加实物刑具的方式,刻意突出满族统治下的残酷、黑暗。实际上稍对蒙古历史了解的人,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蒙古国家博物馆陈述立场的偏颇。

1921年苏联控制蒙古以后,没收佛教寺院的财产,摧毁庙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毁灭了藏传佛教。在1932年蒙古出现反抗苏联的行为后,苏联当局开始在 蒙古进行清洗迫害。从1933——1953年,有36000人死亡或失踪,而当时的蒙古只有73万人。短短20年间,这个国家将近5%的人非正常死亡。在 文化上,蒙古遭受了与越南同样的命运,老蒙文被改为俄罗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断了他们自身文化的传承。以上数据,都来自蒙古国家博物馆。

对比便知,第五展厅描述清朝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只是大而空的宏观论述,缺少历史证据的支撑,却几乎占到整个第五展厅的三分之一;而苏联统治下对蒙古货真价实的残暴统治,却隐藏在共产主义时期蒙古工业化大生产的成就展品中,被轻描淡写般带过。这分明是用政治来解释历史,用当下来诠释过去,印证了克罗齐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

怨仇是仇恨的起源,但是,仇恨的根却扎在现时环境的土壤里。只看两国的历史,只能知道双方在道德,恩怨,历史上的孰胜孰劣,但是,只有结合双方现下的环境,才知道为什么一方会对一方有着深入骨髓的仇恨。

蒙古国是个很悲剧的存在,不但没有出海口,而且完全被夹在世界第一领土大国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间,关键是这两个国家有着世界前三的陆军。并且蒙古国的成立也是苏联对中国分解的产物。并且蒙古从成立开始,工业一直没有发展,他的主业还是畜牧业(农耕也发展不起来),虽然有些许矿产,但是也受迫于糟糕的交通,只能出售给中国。

蒙古从中华民国分裂出去以后,基本在国际交往上总是会被中国这多阴云笼罩,因为他的地缘实在是太奇葩了。作为分裂出来的国家,它本身就会对自己的旧国有一种敌对态度,不管是为了维护自由还是出于被抛弃的痛苦。然后很快成为了中国和苏联的战略缓冲地,战争阴云久久笼罩。

同样是仇恨中国,蒙古和越南不一样。蒙古知道自己的国家有振兴的希望,可是悲剧的是,这个希望绑在中国身上(和中国相互贸易),这就好比为了赚钱又强颜欢笑,也许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这样很像小姐…

所以,蒙古对中国的仇恨,起始于古代的相互征伐,发展于被割掉后又成为战争缓冲的恐惧,现在又被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所辐射。这种仇恨,有点像兄弟相争,其中一人被逐出家门,吃着残羹冷炙又害怕被胜利者打击的恐惧。他的主要来源是恐惧。

国与国的仇恨的起源和持续,却是基于两国的历史和现状所开始和继续的。当一方强大以后(尤其是原来受欺负的国家),这种仇恨会小很多。

何伟的《江城》里面提到他几次问中国人最恨哪个国家,大家都说是英国,其次是日本。那本书的背景是九十年代初,香港回归一事正闹得沸沸扬扬,于是历史教育让我们把对英国的仇恨无限拉高。与时下一比较,你便明白那种仇恨简直说的上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这年头还有几个人会仇视英国?

奥威尔有句名言:历史决定未来,现在决定历史。请每天到历史上的今天shubang.net读一点历史吧!

蒙古是一个趁乱从中国脱离出去的少数民族国家。她的身边有着历史上一直威胁着她的存在,现在蒙古仍然要与我们竞争。那么,他们可能会忽视这种重要的刺激要素吗?自然是不可能的。

突出历史纠葛,是常见的团结民心、树立政府权威的宣传手段,一般越是落后没自信的国家,其政府越喜欢搞这种历史教育。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林肯也说过,一个国家如果对另一个国家长期怀着仇视或崇拜的态度,这就是弱国心态。

最后,1919年,西边边防军司令徐树铮仅仅用了两旅一团的兵力,就撤销了蒙古的自治。蒙古国家博物馆是这样回忆此事的:“蒙古如此之少的人无法与中国人抗衡。”可见蒙古对这段历史的耿耿于怀,对与中国人口的巨大差距忐忑不安。

在蒙古国家博物馆的描述里,从没有“分裂”这样的词汇,他们形容徐的军队时用到的词汇是“入侵。”其中一幅北洋军在广场阅兵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兵士们看上去趾高气昂,旁边的英文图说是:中国政府撤销蒙古自治的一个庆典。

而现在蒙古人口294万,中国13亿

这也许是为什么它那么恐惧“大国沙文主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