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不羁
放荡不羁的解释、用法、故事出处与翻译
					成语拼音:fàng dàng bù jī
					成语注音: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
					成语简拼:fdbj
					成语繁体:放蕩不羈
					成语解释:放荡: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羁:约束。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成语出处:晋 王隐《晋书 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羁,不能读作“ē”。
					成语辨析:见“放浪形骸”(258页)。
					近 义 词:放浪形骸 
					反 义 词:循规蹈矩 规行矩步 
					成语造句:平时与一班好朋友,只以诗酒娱心,或以山水纵目,放荡不羁。(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英语翻译:dissipated and unrestrained
					日语翻译:放(ほう)らつで締(し)まりがない
					俄语翻译:расхлябанность
					其他语言:<德>unkonventionell und zügellos
					成语谜语:野渡无人舟自横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长文自幼刻苦好学,性格孤僻,放荡不羁,从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为别驾,他偷偷地出走。他闭门不出潜心写字,他著书四卷《通玄经》。晋武帝时四川天旱,官府开仓借粮,他借了很多无法偿还而惹官司
					词典解释:查询放荡不羁在国语词典中的解释和网络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