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不挂
寸丝不挂的解释、用法、故事出处与翻译
					成语拼音:cùn sī bù guà
					成语注音:ㄘㄨㄣˋ ㄙㄧ ㄅㄨˋ ㄍㄨㄚˋ
					成语简拼:csbg
					成语繁体:寸絲不掛
					成语解释:①形容赤身裸体。②佛教徒用以比喻心中毫无牵挂。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普愿禅师》:“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赤身裸体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丝,不能读作“shī”。
					成语辨形:挂,不能写作“桂”。
					成语辨析:~和“赤身裸体”都可形容没穿什么东西。有时可通用。但~偏重在什么也没穿或一无所有;而“赤身裸体”可指衣服破烂不能遮体了。
					近 义 词:一丝不挂 赤身裸体 
					反 义 词:衣冠楚楚 
					成语造句:热甚,寸丝不挂,故不敢出门。(明李贽《焚书 答陆思山》)
					英语翻译:have nothing on <be stark naked>
					其他语言:<拉>in puris naturalibus <西>in cuerpo<法>tout nu
					成语谜语:光身
					词典解释:查询寸丝不挂在国语词典中的解释和网络释义